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台灣人體內塑化劑含量是美國人的5倍!教你這樣減少接觸、快速排出

2011年,台灣爆發「塑化劑事件」,不肖業者為了降低成本,以DEHP製成的起雲劑非法添加進食物當中。

國家衛生院進行十年追蹤,發現我國孕婦與兒童體內塑化劑暴露量都異常偏高;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也發現,台灣孕婦代謝的DEHP濃度是美國孕婦的13倍!

這些警訊,促使國人開始提升對食品添加物的意識;然而過了11年,塑化劑是否已遠離我們?還是與生活更加密不可分了呢?

塑化劑是什麼?

塑化劑(Plasticizer),或稱增塑劑、可塑劑,一種為了增加材料的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,易於加工,種類多達上百種。

最普遍被使用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化合物,如 DBP、DEHP、DINP、DIDP、BBP 及DNOP 等,但並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。

塑化劑也是環境賀爾蒙的一種,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、影響正常生理功能的運作,雖然不像「劇毒」戴奧辛會對健康產生立即性的影響,然而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長久密切接觸、累積在體內,也會造成不可逆的慢性問題。

塑化劑常見來源

塑化劑用途廣泛,除了塑膠工業與一般塑膠用品,其他像是建築材料、運輸工具材料、醫藥產品、消費性產品、食品包裝、食品容器…..,幾乎可以說是各行各業無處不見、無所不在。

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例如塑膠袋、塑膠容器、保鮮膜,以及國人愛用的巧拼地板,除了「有形的」物品之外,最容易被忽略的,像是香水、指甲油、防曬乳、洗髮精、沐浴乳、頭髮噴霧劑、口紅等化粧保養品,為了保持香料氣味所添加的定香劑,也是塑化劑的一種。

對人體健康的影響

台灣人的外食比例偏高,加上經常使用塑膠袋盛裝熱湯、熱食的不良飲食習慣,讓日常生活大量暴露在塑化劑之下,研究證實,除了肥胖、內分泌失調外,也會提高成年人罹患乳癌或其他癌症的風險、影響生育能力,其中孕婦與兒童更是高危險族群,塑化劑不僅會影響兒童氣喘、異位性皮膚炎,也包含女童性早熟,男童陰莖短小、精蟲活動力差,對於日後成長的影響更是深遠。

避免接觸塑化劑的5大重點

1. 勤洗手:
吃東西前,或是摸完塑膠物品後以肥皂洗手20秒以上;不過由於市售香皂、洗手乳內多有添加定香劑,在盥洗用品上的選擇上建議以無香精、天然香料的內容物為主。

2. 避免使用拋棄式包材、餐具:
外食族養成自備餐具與環保杯的好習慣,避免以塑膠袋、塑膠容器盛裝熱食,或是減少食用以塑膠容器、保鮮膜微波加熱的食物。

3. 選擇含天然成分或不含塑化劑之用品:
包含香水、化妝品、乳液、沐浴乳、洗髮精、體香劑等,其中市售衛生棉大多以不織布、高分子塑膠聚合物製成,由於女性每月固定數日需日夜接觸衛生棉,在選擇上務必要多注意,建議以無塑、無化學添加物的選擇為佳。

📖 延伸閱讀:〈#月經知多少 一般衛生棉對環境/人體的危害〉

4. 定時打掃室內環境:
室內家居空間或辦公場所應定期吸塵、打掃以維持乾淨,電器不用時應拔除插頭以避免經常在高熱狀態下逸散塑化劑。

5. 避免在巧拼地板上吃東西、睡覺:
國人愛用的巧拼地板經常是嬰幼兒久待的地方,應盡量避免讓孩童長時間在上面吃東西、玩耍,活動後也需要洗手再進食。 

 

排出體內塑化劑的4種方法

1. 多喝水:
塑化劑必須經由腎臟、肝臟代謝,喝開水可以增強腎臟代謝解毒能力,但請避免瓶裝水,並以非塑膠容器盛裝,自備環保杯。

2. 多上廁所:
塑化劑被人體代謝後,72小時內(主要在前24小時)約85% 藉由糞便排出其餘由尿液排出,因此排便/尿頻率高,毒素越不易留在體內。

3. 多吃蔬果:
蔬果的抗氧化力有助於緩解塑化劑毒性,多吃各種顏色的當季盛產蔬果,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花椰菜、大小白菜、青江菜等,能加速體內代謝。

4. 多運動:
藉由皮膚毛孔排汗,加速排出塑化劑。

 

雖然塑化劑會被人體代謝排出,然而在這個幾乎人人每10分鐘就會接觸到塑化劑的年代,排出的效率可能遠遠不及吸收

因此,我們必須正視塑化劑的威脅、有意識地保持距離。SHES與你一起 #不塑經期,更要 #不塑人生

▰ 參考資料:

自由時報電子報〈國人塑化劑暴露量 比已知高20倍〉

台美檢驗〈塑化劑 DEHP 檢驗分析管理及規範,常見9項檢測服務〉

今周刊〈遠離塑化劑威脅 從肥皂洗手做起〉

風傳媒〈別讓小孩睡在巧拼上!遠離「塑化劑」的毒,作這7件事就對了〉

菁英診所營養醫學門診醫師 劉博仁博士〈「除非快渴死,否則我不輕易喝瓶裝水!」營養學博士教你這樣吃,幫助體內排出塑化劑〉

Shesmy 寵愛禮盒